近日,北京電視臺披露,朝陽區一包子攤的包子餡料中大部分是紙板箱的成分。11日,左家莊工商所對這家黑窩點進行檢查,但攤販逃逸,工商部門對房東立案調查。
吃出硬塊是“好肉”
據北京電視臺報道,朝陽區東四環附近的一個早點鋪出售的小籠包子“與眾不同”,雖然味道“鮮美”,生意很好,但食客常常會在包子餡里吃出一些硬塊,據攤主說,這“是熏肉,是好肉。”然而據知情人透露,這些包子餡是廢紙箱和肥豬肉攪拌而成。
記者隨即來到這家包子鋪。在閑聊中,記者發現在一旁的空餡料盆里還剩余著一些硬硬的東西。“這些啊……都是豬身上的東西。”包子鋪老板回答。為了取樣檢驗,記者稱這家店的包子很好吃,想購買一些包子餡料回家自己包,老板一口拒絕:“這不行,賣給你就是技術轉讓啦。要吃下次來買。”
通過蹲點守候,記者發現攤主的加工點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些人用手推車送入大批壓扁的紙板箱,然后大門又重新關上。記者發現院內的地上堆積著許多紙板箱。做包子的地方要那么多紙板箱干什么?
紙板箱變身肉包餡
通過偽裝,記者進入院內,和包子鋪的老板、小工們閑聊起來。令人驚訝的是,一名工人毫不諱言地說,這些堆積在地上的紙板箱就是用來做包子餡的。
即使具備豐富的想像力,還是難以將這些暗黃色纖維粗大的紙板箱和鮮香撲鼻的包子聯系起來。驚訝之余,向該工人繼續討教如何才能將這些紙板箱制成包子餡,該工人卻警惕起來,笑而不答。記者在一旁的大鋁盆里發現了一些黃色紙板箱的碎屑,老板娘稱該盆就是用來拌餡料用的。
為了求證是否這兩樣風馬牛不相及的物品能夠互相轉化,記者隨即在辦公室里用臉盆浸泡紙板箱兩個小時。之后,紙板完全被泡酥,很容易用手撕成小塊。買來肉餡混入其中,怎么也是很容易區分。蒸成肉包后,無論從味道、口感還是顏色、外形上,都很容易被人識別。那紙板箱又是如何作成包子的呢?
神奇“秘籍”大變紙箱
然而包子鋪的制作工人言之鑿鑿:一斤豬肉8塊多,才能蒸幾屜包子,怎么掙錢?在包子餡料中以6比4的比例摻入紙板箱,占六成的紙板箱才3毛5分錢一公斤,這樣做才能賺取大量利潤。
記者稱要學習制包子的技術,包子鋪老板終于答應示范整個過程。工人將紙箱泡在裝滿水的大鐵盆里,隨后加入工業用火堿。紙箱被具有強烈腐蝕性的火堿漂白褪色,十分易碎。工人將浸泡后的紙板取出,用菜刀剁碎。“如果是大規模制作,則要放在大鍋里煮碎,用木棍攪拌。”記者隨后在院子后面的隱蔽處發現一口用來煮紙的大鍋。
當紙板箱被弄碎后,以6比4的比例加入肉餡中。紙箱本身并無味道,為了增添香氣,老板向里面撒入一些白色粉末,“這是豬肉香精”,“包子餡”就這樣制成了。包子熟后“肉餡”顏色看上去并沒什么異樣,很難看出肉和碎紙的區別,只有少數難以融化的硬顆粒才會被咬出察覺。“這種包子我們自己不吃。”
而這名從外地來北京的攤主自稱該技術在業內并非只此一家,而且他從1998年起干這一行,已經近10年了。據稱,在當地,由于用這種紙殼加肥肉做出來的包子比真正的肉包子節省了大量成本,生意好的店鋪一天能賺近千元。
(綜合《京華時報》《新聞晚報》報道)
即使再有想像力,誰能想到每天在北京街頭早點攤買的鮮美的肉包子,竟然是用街頭收購來的硬紙板箱做成的餡料制成?工人將紙箱泡在裝滿水的大鐵盆里,隨后加入工業用火堿。當紙板箱被弄碎后,以6比4的比例加入肉餡中。
用紙箱做的餡
做出的肉包子